內科學輔導資料:口服降糖藥治療
來源:考試吧發(fā)布時間:2013-12-13
2型糖尿病在單純飲食控制后血糖水平仍高時,可加用口服降糖藥:目前常用口眼降糖藥有磺脲類藥物,雙胍類藥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和胰島素增敏劑等。
1.雙胍類藥物 主要通過抑制腸道對葡萄糖吸收,減少肝糖原異生,促進糖的無氧酵解,增加肌肉等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而改善糖代謝。有降低體重的趨勢,尤其適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病人。目前主張對新診斷的2型DM首先應用雙胍類藥物,若單用雙胍類有一定效果而又未達到良好控制,可聯(lián)合其它降糖藥物。1型糖尿病病人在使用胰島素治療的基礎上如血糖波動較大者,加用雙胍類藥物有利于穩(wěn)定病情。單用不發(fā)生低血糖,與胰島素和促泌劑合用有增加低血糖的風險。常用藥物為二甲雙胍,每日劑量500~1500mg,分2~3次口服。常見不良反應為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瀉、口腔金屬味等。偶有過敏反應,表現為皮膚紅斑,蕁麻疹。在肝腎功能不全、低血容量休克、心力衰竭等缺氧情況下,易誘發(fā)乳酸性酸中毒,因此,忌用于有上述情況的病人,對年老病人也應慎用。
2.磺脲類藥物 磺脲類藥物通過作用在胰島B細胞表面的受體促進胰島素釋放,其降血糖作用有賴于尚存在相當數量(30%以上)有功能的胰島B細胞組織;请孱愃幬锊贿m用于1型糖尿病和2型塘尿病中合并嚴重感染、酮癥酸中毒、高滲性昏迷、進行大手術、妊娠、伴有肝腎不全者。治療應從小劑量開始,根據尿糖或血糖監(jiān)測情況,調整劑量或服藥次數,直至病情取得良好控制。不同個體對藥物治療的反應不同。如用藥后開始能有效控制血糖,治療后l~3年逐漸失效者,稱為繼發(fā)性治療失效,經糾正可以消除的誘因(如應激,伴發(fā)病等因素)后,仍未能良好控制者,可考慮改用胰島素或加用胰島素聯(lián)合治療。
常用藥物包括: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齊特、格列美脲、格列喹酮等。
磺脲類藥物質的不良反應主要是低血糖癥,與劑量過大、未進食或飲食不配合,使用長效制劑或同時應用增強其降糖作用的藥物有關。其他不良反應有胃腸道反應、藥疹、肝腎功能異常、白細胞減少等。
3.格列奈類藥物 為非磺脲類促胰島素分泌劑,刺激胰島素早期分泌降低餐后血糖,特點是吸收快、起效快、作用時間短。常用藥物有瑞格列奈(0.5~2mg/餐前)和那格列奈(60~120mg/餐前),常見不良反應與磺脲類相似,主要也是低血糖,但發(fā)生率低、嚴重程度輕。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 通過抑制小腸粘膜上皮細胞表面的α一葡萄糖苷酶(如麥芽糖酶、淀粉酶、蔗糖酶)而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適用于餐后高血糖為主要表現的病人。此藥可單獨用藥,也可與磺脲類、雙胍類藥物或胰島素合用。常用藥物有阿卡渡糟和伏格列波糖,阿卡波糖每次50~100mg,伏格列波糖每次0.2~0.4mg,在進食第一口飯時服藥:常見不良反應為胃腸反應,如腹脹、腹瀉、腸嗚亢進、虛恭過多。單用本藥一般不引起低血糖,但如與磺脲類藥物或胰島素合用,仍可發(fā)生低血糖,且一旦發(fā)生,應直接口服或靜脈注射葡萄糖處理,進食雙糖或淀粉類食物無效。肝功能不正常者慎用,忌用于胃腸功能障礙者,例如消化不良、結腸炎、慢性腹瀉等,也不宜用于孕婦、哺乳期婦女及18歲以下兒童。
5.胰島素增敏劑 為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衍生物,常用代表藥物有羅格列酮、吡格列酮等。此類藥主要作用于過氧化物酶增殖體活化因子受體γ(PPARγ),與PPARγ的功能區(qū)高度結合,激活受體,使PPARγ反應性基因轉錄增加。PPARγ在脂肪絀胞中高度表達,胰島素受體增加,促進葡萄糖的攝取、轉運和利用,還參與脂肪酸代謝的調控,改善血脂異常。有效地改善胰島素抵抗,使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因此,又將此類藥稱為胰島素增敏劑?膳c其他口服降糖藥合用。常用劑量羅格列酮4-8mg,吡格列酮15~30mg,每日一次或分次服用。不良反應主要有水腫、體重增加等。不宜用于心功能不全者。
內科學的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以上是小編輯整理的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