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提供國際學校擇校、備考、國際學校說明會等信息服務!
不少父母忌諱跟子女談錢,害怕太早對孩子灌輸金錢觀會令子女一切向錢看。如何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理財觀念,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他國家的家長們是如何做的吧!
這種擔憂合理嗎?
朋友的女兒,才4歲,每當看到父母買新東西時,就會提醒父母:“爸爸,你的舊球鞋還很好,你可以等用破了再買啊?”
父母好奇為何女兒那么“懂事”,細問:“女兒,爸爸為什么需要那么節(jié)儉呢?”
孩子講出令父母震驚的理由:“你們現(xiàn)在省點,以后才有多點遺產(chǎn)留給我啊!”
朋友對孩子這種想法感到心寒,開始反思金錢觀教育缺失的問題。
國人自身的理財意識并談不上根深蒂固,所以在教育孩子理財上面也做的不到位。因為國情不同,在金錢的觀念上或許沒有可比性,但外國人教育孩子理財?shù)姆绞,或許我們還是可以從中學習到不少精髓哦。
美國:要花錢,打工去
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系,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xiàn)的幸福人生計劃”。對于兒童理財教育的要求是:3歲能辨認硬幣和紙幣,6歲具有“自己的錢”的意識。
他們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美國小孩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一點收入。這能使孩子認識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應該有工作的欲望和社會責任感。
法國:發(fā)放零用錢
法國的家長們認為應該給自己的孩子發(fā)放零用錢,他們認定,即便是小學生,都會有各自特殊的消費需要,同樣需要一筆開銷,對此家長理應予以尊重和支持。
法國的父母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對他們進行“家庭理財課程”的教育,讓他們學會區(qū)分不同金額的錢幣,明白金錢與購買之間的“有機關系”,不知不覺讓他們建立理財?shù)囊庾R。
他們還鼓勵孩子將這筆看似不起眼的小錢消費掉,然后和孩子交流感受,幫他們分析消費是否合理,讓孩子從中獲取經(jīng)驗,汲取教訓。法國家長大多在孩子10歲左右時,就給他們設立一個個人的獨立銀行帳戶,并劃入一筆錢,而且這筆錢是不少的,有的會有上千甚至數(shù)千法郎。之所以這樣做,他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學會明智、科學,而不是機械、盲目地理財。
德國:講述理財童話故事
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德國,面對孩子卻有生動的一面,向孩子講述理財童話故事的《小狗錢錢》風靡一時。
讓我們看看這本書講些什么:“如果你只是帶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那么你最后只會以失敗告終,你會一事無成。嘗試是一種借口,你還沒有做,就已經(jīng)給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試驗,你只有兩種選擇,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掙到錢,最關鍵的因素并不在于你是不是有個好點子。你有多聰明也不是主要原因,決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
這些生動有趣的話語,相信孩子們會從中學到很多人生道理。
日本:主張自力更生
日本人主張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隨便向別人借錢,主張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錢。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
許多日本家長都鼓勵孩子利用課余時間在外打工掙錢。在日本,很多家庭在給孩子買玩具時,都會告訴孩子,玩具只能買一個,如果想要另一個的話就要等到下個月。
孩子的理財觀受到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家庭的經(jīng)濟水平,二是父母的消費方式,這兩者是潛移默化,無可避免的。
對比國外的金錢教育方式,下面三條建議父母們還是不得不看!“
控制欲望
面對子女提出的物質(zhì)要求,父母心存“又不貴,買就買吧”的想法十分正常。然而,用更長遠的眼光來看,這種想法潛在很大的隱憂:父母讓孩子產(chǎn)生“資源無限,欲望有限”的錯覺。
孩子的物欲,2歲時是一包飲品,6歲時是一個名牌書包,10歲時是一雙名牌球鞋,到14歲時是一臺時尚手機,到18歲時是一臺最新款手提電腦……這些都是父母能力范圍以內(nèi),予以滿足看似沒什么大不了。
但從小就養(yǎng)成一種習慣,任何物欲也能得到滿足,欲望持續(xù)增大終有一天會超出父母能力范圍,到時孩子才驚覺物欲得到滿足并非必然,這樣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結果?
慎防超前消費
很多父母都會為寶寶“未雨綢繆”,很早就為孩子買好未來一兩個月甚至一年后要用的東西。
在提供物質(zhì)生活的層面上,作為家長的不妨遲鈍一點及“斤斤計較”。例如,孩子有購物需求,要讓孩子表述清楚,家長再考慮要不要滿足孩子。若孩子想要物品價值較高,父母可以采取鼓勵方法,讓孩子以零用錢儲蓄的方法來實現(xiàn)。這種方式稱為“延遲滿足”具有壓抑沖動消費的作用。
延遲滿足是兒童財商教育中第一個關鍵詞,而另一個關鍵詞是感恩,能做到這兩大關鍵詞,嬰幼期的財商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由于物質(zhì)生活越來越富裕加上財商教育的缺失,缺乏感恩心這問題在85后這一代已經(jīng)是十分普遍和突出的問題。
勿以金錢替代心思
在選擇與孩子如何共度周末及假日的方式上,不宜大手大腳。如果家庭日都是選擇出外旅游、下館子、公園游玩、購物等方式來度過,子女就會將快樂和消費等同起來,形成“消費主義”理念。
建議父母舉辦一些不花錢或花錢少的家庭聚會,讓孩子意識到家人共度開心時光比花多少錢更重要。
掃描下列二維碼進行關注,了解更多中小學新聞資訊!
入學幫助熱線:010-51268841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幼升小升學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