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關注:19年7月國際學校開放日全國優(yōu)質國際高中國際初中國際小學推薦
父母們在如何教育孩子上有很多擔心,不知道怎么教育才算好。他們很怕因
為自己的教育而讓孩子產生負罪感。這并非沒有道理,因為他們在自己的成長過
程中,從父母那里領教了負罪感這劑毒藥的厲害。它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一生,讓
人把自己當成一個“罪人”,永世不得翻身的“壞人”。
現(xiàn)在,他們做了父母,擔心的只有一件事:不要讓孩子經歷自己以前經歷過
的。他們夢想一種理想的教育模式,讓自己的后代徹底避開負罪感。這是可以理
解的,但是,對于一個精神分析師來說,這個夢想是虛幻的,也是危險的。
一個虛幻的夢想
這種想法是不現(xiàn)實的——因為若想不讓孩子產生任何負罪感,孩子就應當生
活在一個沒有法律的世界里(沒有規(guī)則,也沒有違反規(guī)則的行為,就不可能“犯
錯誤”);或者,雖然有規(guī)則,但他可以任意違反而不覺得有錯。
這兩種情況都不可能發(fā)生。孩子總會遭遇法律,即使家長是放任型的,孩子
也不可能完全擺脫社會的準則,這些準則是每個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的。為了融
入社會,被社會接納,個人的行為不應當被自身強大的沖動所驅使,做出傷天害
理的事。任何社會都不會容忍故意殺人、偷盜或者強奸。此外,父母不能縱容孩
子的違規(guī)行為,應及時指出孩子的錯誤,告訴他/ 她規(guī)矩,這樣,孩子就會感覺
到(至少是在無意識中),自己的行為給大人帶來了不快。無論在何處,人身上
的“獸性”都應當被限制,人心中的“超我”就是這樣構成的。
沒有負罪感的教育不僅是虛幻的,也是危險的,因為這種夢想建立在混淆的
概念之上。
由于不能擺脫童年時的傷痛,父母常會混淆“神經質負罪感”和正常的負罪
感。前者的特征在于總是感覺自己有罪卻不知道為什么;而后者則是認識到錯誤
而有負罪感。兩者是迥然不同的。
意識到自己傷害了一個人,即使不是故意的,然后感到內疚,這不是神經質。
相反,這種體驗能夠讓人學會考慮他人,意識到別人的存在,下次遇到類似
情況時加倍小心。由此產生的負罪感可以算作“為學習付出的代價”。這和無休
無止、漫無邊際的神經質負罪感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因為這種負罪感是基于一
個真實而具體的事實。因此,我們可以為自己開脫說:“下不為例,我做得確實
不對,但不是故意的,以后知道該怎么做了。”
過錯意識不能少
在孩子的心理建構中,過錯意識是不可缺少的。因為這說明孩子理解并接受
了限制和法律。但是,孩子并不能獨自完成這一任務,需要成人的幫助。成人要
告訴孩子,他的哪些行為違背了規(guī)則,并借機會讓孩子學習規(guī)則,認識規(guī)則的重
要性。比如:“你比那個孩子大,你就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去搶人家的東西,這是不
可以的。”
基于上面已經提到的原因,當今的很多家長不能完成這一任務。在咨詢過程
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兩方面的情況是令人震驚的:
性教育方面由于擔心給孩子留下“創(chuàng)傷”,有些父母不敢用人類普遍的性準
則來要求孩子。由此導致一些不合規(guī)則甚至不道德的行為。
愛護財產和尊重他人為了不讓孩子產生負罪感,父母盡量淡化孩子行為的后
果,甚至放寬限制,讓孩子不覺得有過錯。孩子沒有可以參照的行為準則,由此
導致的嚴重后果是:孩子無法意識到其行為會給別人和自己帶來多大的危險。
制定明確的規(guī)則
如何讓孩子知道什么是錯的,是不可逾越的界限,又不產生負罪感呢?注意
以下幾點就可以——
●“人因為自己的行為而有罪,但永遠不會因為自己的欲望和思想而有罪。”
讓孩子懂得,他/ 她有權在腦子里有最可怕的思想和愿望,這不是“惡”,
這是正常的事情,人人都有這類念頭。但是不能把這些想法變成行動——因為人
可以什么都想,什么都說,但是不能什么都做。
●如果違反了一項自己不知道的禁令,是無罪的:禁令和其他所有東西一樣,
需要學習才能掌握。但是,如果明知禁令存在,卻繼續(xù)違反,便是有罪的。
●不能把人等同于他的行為。我們可以(也應該)向孩子說明不能在超市偷
東西,如果孩子做了,可以訓斥;如果再次違反,就要懲罰。但不能把孩子當成
小偷,不能因此證明孩子靈魂里有陰暗的東西。應該譴責的是行為,不是人;懲
罰的是錯誤而不是犯錯誤的人。
●不要利用感情要挾孩子。沒有必要用愛或尊重當籌碼:“你讓我很痛苦”,
“你讓我失望”,等等。這么做既愚蠢又讓孩子感到內疚:沒有人是因為害怕警
察哭才在紅燈前停車。父母好比警察,孩子才不會害怕父母被氣得哭呢。
●限制的好處數(shù)不勝數(shù)。很多家長不敢限制孩子,怕孩子產生負罪感。其實,
與他們的想法相反,神經質負罪感恰恰是因為缺乏限制而導致的。
如果有了明確的規(guī)則,如果孩子知道父母會公正地懲罰違規(guī)行為,孩子的內
心就會是平靜的——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有錯,什么時候沒錯,也知道為什么。
假如從未有明確的規(guī)則,一切都可以是“罪惡”的。那么,孩子怎么會不感
到處處犯錯呢?除了什么都不做,還有什么辦法逃避負罪感呢?
只有幫助孩子樹立正常的“負罪感”,也就是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覺悟后產生
的負罪感,教育才算是成功的。
那些每天出現(xiàn)在報紙社會版里的男人和女人,他們受到法律的制裁,以各種
各樣的理由傷人害己,他們缺少的正是這樣的“負罪感”——他們內心非人性的
躁動常常讓他們顯得像魔鬼。其實,他們只是一些不幸的沒有成熟的人,因缺乏
“教育”而未被“人性化”。
入學幫助熱線:400-805-3685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國際學校擇校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