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擇校
政策解讀
010-51268841
400-805-3685
這位華裔媽媽為什么會寫這樣一本書
如果不是有了兒子Rainey,如果不是兒子在上海上了幼兒園,Lenora大概不會寫這樣一本書。
一個美國男孩在一所中國學校的經歷,學校和家庭教育理念的各種沖擊和碰撞,還有背后的思考與調研,是否能夠指導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和我們孩子這一代的年輕人們去迎接屬于他們的未來挑戰(zhàn),應對那場最終要直面的全球競爭呢?
我覺得答案是肯定的,這也是支持我讀完這本書的動力。
首先介紹一下作者Lenora Chu其人:
Lenora是美國出生的華裔,先后畢業(yè)于斯坦福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曾經給財經雜志寫稿,就職于咨詢公司,她的文章見諸于各大知名報紙,廣播和雜志。
這本書其實也是作者自己對自己內心教育焦慮的療愈,是一個華裔美國媽媽的眼中的當代中國教育,更難得的是這個媽媽還是一個記者和作家。
她自己就在中美文化差異中長大,也在華裔父母中式的教育理念和美國大環(huán)境中的差別中成長起來,有著自己成長中華裔孩子要經受的痛苦,還有成年后和父母的和解。
水土不服:當華裔媽媽遇到上海公立幼兒園
抱著養(yǎng)育雙語兒童的心愿和被上海學生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高分的震驚,以及自然而來的對上海教育的好奇,Lenora和丈夫決定讓大兒子Rainey去上海的公立幼兒園。
但愿景是美的,沖擊也是現(xiàn)實存在的,字里行間中滿是作者的震驚、不適應,以及在家里的負隅頑抗和自我安慰,因為這和她熟悉的美國教育是那么的不一樣。
要不要強制孩子吃雞蛋?
當Lenora向老師提出抗議,如果孩子不想吃的話,不要強制孩子吃雞蛋時:
她告訴老師:在美國我們不會強制孩子吃不想吃的東西。
老師反問:那你們用什么方法?
Lenora:我們會解釋,雞蛋很有營養(yǎng)...
老師:有用嗎?
Lenora: 沒用...不是總管用...
老師:我們覺得雞蛋很有營養(yǎng),孩子們必須吃雞蛋...
哇,多么勇敢的美國人,你竟然敢跟老師談這個,你們要有麻煩了。
Lenora認為,這背后反映了受孔子思想和24孝影響數(shù)千年的中國人,認為尊敬師長是理所應當?shù),所以老師出于為你好的目的讓你吃雞蛋,你就得吃,完全沒有什么好辯駁的,中國父母會認為是對自己的孩子認真負責,Lenora才意識到自己越界了,因為陳老師直接走開了,拒絕了繼續(xù)和Lenora辯論。
第二天老師主動找Lenora談話了,談話內容讓Lenora意識到她被老師指責了。
Lenora認為自己提出這個問題只是對老師的一個小請求,并非苛責或不滿,但陳老師的反應表明Lenora提出這個請求是對老師權威的冒犯和對老師工作的不支持。這一點,又讓美國人一直詬病中國學校培養(yǎng)服從的機器人的擔心浮上水面。
Lenora心里那些西方育兒觀念“不要強迫兒童吃不喜歡的食物,不要讓吃飯變成孩子的焦慮,食物是用來享受的等等”,統(tǒng)統(tǒng)是行不通的,因為她用這些從來都沒有能夠讓Rainey在家里吃過雞蛋,而現(xiàn)在她用動畫片來賄賂Rainey竟然讓他在家里吃了雞蛋,這個也是犯了不要賄賂孩子吃飯的大忌。
于是,Lenora思考,只要結果(吃雞蛋)是好的就行了嗎?不用在乎使用什么方式(動畫片賄賂或者強迫喂食)嗎?似乎這也是我們養(yǎng)育孩子過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去思考和回答的問題吧。
從Rainey在幼兒園被強迫喂雞蛋開始,Lenora了解到幼兒園不只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是要全家參與的(至少要有一個全職的家長那么多的精力),沒事不要瞎質疑老師,家長微信群里要第一時間響應老師的號召,甚至不惜潛規(guī)則美國代購包包偷偷送老師,不要試圖破壞規(guī)則。還有,在中國第二名是不會被表揚和重視的。
老師是幼兒園的權威
她有這樣的擔心:在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取得優(yōu)秀學業(yè)成績的同時會不會把孩子培養(yǎng)成創(chuàng)造力缺失,服從權威,沒有批判性思維和領導力的只會回答問題機器人呢?
于是Lenora親自上陣,利用自己的記者身份,開始了一場深入詳細的對中國教育現(xiàn)狀的調查和研究。她親自深入到另外一所幼兒園去隨堂觀摩做調查研究,只為能夠親眼所見中國的幼兒園的真實樣子,去推測自己孩子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到底是怎么度過的。
于是,她親眼看到了:什么叫做老師是幼兒園的權威,坐好不要動的喊聲不絕于耳,必須睡覺,總是要排成一條隊上廁所,只能在固定時間喝水,吃午飯不能說話,不能自由地表達藝術上的訴求:比如所有孩子畫的孔雀尾巴的角度都是一樣的,“你不聽話,你媽媽就不來接你了”的威脅式維持秩序方法等等。
她認為這背后反映出:中國人注重效率,想一舉多得,這種思想直接影響了幼兒園里的師生關系,因為這種老師權威,學生無限服從的方式是最有效率的,而這跟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沒有教會組織去練習服從權威也有關系。
Lenora和丈夫Rob發(fā)起了一次家長與老師的對話,質疑上述的種種,結果被老師堵得啞口無言,老師說:“我們是中國學校,不是國際學校,你們選擇把孩子送過來,就要認同我們的教育理念,在家里和老師站在同一條戰(zhàn)線上”。
于是Lenora也只能自己安慰自己,“是的。是我們自己選擇了中式教育,憑什么希望對方能夠瞬間西化,為了這個“小老外”而靈活改變呢?”
從上海到內陸,Lenara對中國教育做了更廣更深的調查
質疑歸質疑,日子還是一天天過下去了,轉眼,Rainey一家回美國過暑假去了。
Lenora注意到Rainey和那些用愛和自由的科學道理養(yǎng)大的美國孩子還是表現(xiàn)出不同了,比如早餐之前會問候長者,排隊超級耐心,吃的更健康,而且自己變的主動吃雞蛋了,big surprise!
與此同時,Rainey的幼兒園也在變,老師主動提出要采取一些西式方式,老師祭出了教育部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Lenora叫它白皮圣經(White Bible),是中國政府想把早期兒童教育變得更溫和更友善的嘗試,也是吸收西方科學研究結果的嘗試。
教育變革給中國帶來了什么?
因為馬加爵,劉海洋事件,復旦投毒案等等,越來越讓中國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們開始反思中國的教育,只有學術優(yōu)秀而不是培養(yǎng)一個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多么危險,我們的現(xiàn)行教育制度是不是有什么不足之處?
中國教育重在競爭和個人成就,缺乏分享精神和合作精神,只要考試成績好就都好,馬加爵們就是只追求好成績的代價。好在中國的教育者們已經看到了這個問題,也在著手改變,意愿是好的,那么效果如何呢?
Lenora想知道,這一系列的教育變革帶來了什么變化,這些變革落實到一個學生的日常生活意味著什么?對Rainey來說又意味著什么?
201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結果是令人傷心的,只有1/4的學生認為學業(yè)負擔減輕了,3/4的學生厭學,沒有時間做家務和運動。甚至有1/3的學生認為學業(yè)負擔反而更重了。只要高考還在,一切變革都是空談和不切實際的。
除了PISA得分第一之外,不容忽視的是上海學生花費在學習上投入的時間也是世界第一的。
數(shù)學家劉建說:
盡管美國孩子考試成績較低,但是那些數(shù)學成績好的孩子發(fā)自內心的喜愛數(shù)學;中國學生考試成績更好,但是他們對數(shù)學的興趣卻不能夠持續(xù)。
研究表明,中國學生對學科的興趣更多的來自外部,比如為了追求考試成績,老師的注意,獎勵等等。一旦這些外部的激勵不見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就不見了。
所以,上海PISA世界第一是一方面,但還遠不是值得沾沾自喜,值得思考的是:為什么芬蘭只用了一半的家庭作業(yè)時間就能得到那么好的結果?怎么讓我們的孩子們愛上學習是因為學習本身?我也想知道這些答案,可是書中并沒有明確地回答。
上海的高中生
這時候,兩個上海高中生出場了:Darcy和Amanda,他們代表了接受上海知名高中的學生。
Darcy是堅定走傳統(tǒng)中國升學路線的人,17歲就成為了入黨積極分子,在學校積極參加學生會活動,最終參加自主招生被上海交大提前錄取。
Amanda一直不喜歡中國的教育制度,高中到美高交流訪問一年后特別喜歡美國的教育環(huán)境,是立志到美國上大學的人,最終被美國某知名大學錄取。
Darcy入黨是為了更好的在中國社會生存,就像Amanda去美國高中交流一年后也會更好的申請到美國的大學一樣,殊途同歸都服務于最終要進好大學的目標。
內陸的學生
而中國內陸欠發(fā)達省份的學生們的命運是什么樣呢?Lenora用了“凄涼”這個詞來形容,“PISA第一”并不包括甚至上海郊區(qū)的數(shù)據(jù),毋庸置疑整個中國地區(qū)差異是巨大的。
Lenora還去了安徽調研,她在上海認識了Lauren,一位安徽籍的上海打工人員,她的15歲兒子軍軍在安徽老家當著留守兒童,準備中考,如果中考失利,軍軍將無法進入高中最終進入大學,如果中考失利,他將走上Lauren類似的道路,早早成為建筑工人,這是Lauren和她的丈夫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于是在分離了15年之后,Lauren和丈夫停掉了上海打工,在中考前一年回到了安徽老家,陪在兒子軍軍身邊,試圖做最后的努力,但結果早已注定,15年的陪伴缺失想用一年來補回,老天似乎沒有那么寬容。
中考前100天Lenora受邀去了Lauren在小城的家,她又給大家白描了一個中國極速發(fā)展的小縣城現(xiàn)狀:一堆堆建筑工地,一對進城務工父母,一個厭學的青少年和一所監(jiān)獄般的寄宿學校。
Darcy和Amanda,他們二人的將來充滿希望,而軍軍的未來可能更多的是“放棄”。華東師范教授周念麗說:“我拜訪參觀過這世界上20多個國家,沒有一個像中國這樣城鄉(xiāng)差異巨大。”這個差距被專家估計為大約落后了100年。
Lenora還走訪了河南的一所初中,采訪了那里的孩子們,相對于城市里的孩子高考才是決定未來的時刻,他們似乎更早,中考就已經是分水嶺了。
雖然地區(qū)發(fā)展極不平衡,但從歷史來看,中國教育變革的大車輪早已經轟隆隆啟動了。60年前,4/5的中國人是文盲,1980年以來政府普及9年制義務教育,注重科技教育。然而,中國的教育總是大跨步還反復無常。
建國之后這七十多年的時間取得的教育成就也是毋庸置疑的,中國政府建立的學校體系教育了世界上1/5的人口,想想很了不起吧。
但是Lenora辛辣地指出,只要偏遠地區(qū)的孩子們還在掙扎,哪怕核心地區(qū)PISA永遠第一,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進步。
要不要在公立幼兒園繼續(xù)讀下去?
就在越來越了解中國教育之際,Rainey快四歲了,作為中國公立幼兒園備選的國際幼兒園排到位置了,Lenora一家有三天的時間做決定是否把Rainey從中式公立幼兒園轉走。
這個國際學校的offer, 讓Lenora把她所有對中國教育環(huán)境怎樣塑造Rainey的擔心都釋放了出來。除了擔心會盲從權威,丟掉批判性思維以外,她還擔心中國學校慢慢扼殺了Rainey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等等,畢竟在第一部分她可是花了一些筆墨來吐槽所有小朋友畫的孔雀尾巴的朝向都是一個角度,老師要求給企鵝必須畫兩只眼睛,幼兒園展出的畫作都是差不多的等等。
那么在中式幼兒園的小朋友們長大之后,進入大學甚至工作之后,是什么樣子?他們的想象力啥的是都被扼殺在幼兒園了嗎?好,再來一輪調查研究。
中國公立學校會扼殺孩子創(chuàng)造力嗎?
Lenora查研究文獻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力無法和社會、文化分隔開。一個人所處的環(huán)境對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遠大于遺傳因素的影響;一個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可以被早期學校和家庭的教育經驗影響,可正面可負面。模仿大師才是最有效成為大師的方式,創(chuàng)造力也是一樣的,需要練習。
Lenora認為中國傳統(tǒng)的某些教育方式或理念不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比如:老師不喜歡開放式問題,考試的壓力是的學生疲于應付考試而不是自發(fā)探索知識世界,主流社會文化視集體重于個人等等。
中國文化也不鼓勵投機和冒險。獨立的學生被看作是不守規(guī)矩的學生,藝術,文學或寫作課不被認為是能出人頭地的科目。Lenora順道回憶了自己選擇大學專業(yè)時和父母的分歧,她的父母對于她選擇偏文的專業(yè)表達了十分的不認同。
她說那些成為了社會學家,藝術家或者作家的朋友們都告訴她:家里存在著開放和滋養(yǎng)的環(huán)境,可以和學校的不利影響相抗衡,從而保有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中國的創(chuàng)造力體現(xiàn)在哪里?
中國的教育制度是不是一無是處? Lenora認為中國人的創(chuàng)造力也許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在市場上比如阿里巴巴、比如騰訊,比如硅谷超過17%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是大陸或臺灣人創(chuàng)辦的。中國人的創(chuàng)新來自大量的模仿練習。
比如中國的“山寨”產品硬是做出了自己的風格,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如果說喬布斯那樣的才叫創(chuàng)新的話,中國人只是缺一個喬布斯,但事實上西方也只有一個喬布斯而已。
如果說創(chuàng)新是打破規(guī)則或者繞道而行的話,其實中國人是很擅長的,如果有一座墻,中國人會繞著走。
這是不是就是所謂的中國智慧呢?中國市場的瞬息萬變和充滿活力驚呆了很多工作其中的老外們。在這種情況下,喬布斯個人英雄主義的創(chuàng)新行為也許被果斷決策和各種機會所掩蓋,中國式的創(chuàng)新大概跟喬布斯式的創(chuàng)新看起了形式有些不同罷了。
認識到創(chuàng)造力也是一樣需要練習,中國學校里的那些扎實的學科基礎知識教育就顯得越發(fā)重要了,而且中國的發(fā)展勢頭也告訴Lenora,中國人不缺乏創(chuàng)造力。
創(chuàng)造力這一方面的擔心可以放一放了,于是那個國際學校的offer也就不那么誘人了,更不用說國際學校本身還有一些缺點了:家長們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干涉學校好多政策的制定和修改,浪費時間效率低下等等。
這已經讓在中國生活久了的Lenora看不下去了,她自嘲道:
我自己也曾經想要組織一個家長聯(lián)合會,來禁止強制喂食雞蛋或者允許把哮喘吸入劑放在離孩子近的教室里。而現(xiàn)在我明白如果我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我將被孤立或被踢出去,如果不是肉體上的至少是精神上的孤立,別的父母在我身邊走過的時候會悄悄說:看,這個家伙竟然想在中式幼兒園里引入民主制度。
我腦補了那個畫面,我覺得Lenora已經學到中國人的真?zhèn)髁。于是,她拒掉了國際學校的offer,她們留在了中國幼兒園并將繼續(xù)讓Rainey留在體制內上小學。
調研后的反思:孩子的教育方向,到底在哪里?
前一部分的吐槽,后一部分廣泛調研,終于到了最后一部分的反思階段了。
Lenora在這一部分寫了三個章節(jié),分別給中國的數(shù)學教育翻案,給中國的死記硬背翻案,給中國的教師權威翻案,或者說對比著看才看到這些被詬病的方式在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中是有其一定理論基礎的。
數(shù)學很重要
Lenora讓Rainey接受中式教育很大一個原因是想讓Rainey數(shù)學好。
在中國長大的現(xiàn)居紐約的研究者Jenny Zheng Zhou和她的團隊選取了北京和紐約兩個城市的小學生進行數(shù)學水平的比較。為了將正常學校數(shù)學教育的影響降到低,她們選擇在一年級入學僅一個月的時候做這個測試。她們的結果很明確:
中國兒童在各個領域都優(yōu)于美國兒童:數(shù)量和操作,幾何形狀,解決問題和推理能力。
不僅是上海高中生的數(shù)學完勝美帝小伙伴們,北京小學生們也打了勝仗,這種數(shù)學的差距早在6歲的時候就已經表現(xiàn)出來了。
簡直不可思議,北京小學生是怎么完勝紐約小伙伴的呢?Jenny的團隊發(fā)現(xiàn),在做簡單任務比如數(shù)到10和讀寫數(shù)字時,兩國小朋友沒有明顯差別。但是當難度升級,差距開始顯現(xiàn),比如中國小朋友可以說出更多2D和3D的形狀名稱,10以內加減法的得分是美國小朋友的兩倍,更是在應用題上吊打美國小朋友,最終中國小朋友總分84,而美國小朋友總分只有60。
Lenora越研究越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的重要,研究表明兒童幼年數(shù)學能力高低與成年后的學術成績水平和收入水平相關。無獨有偶,倫敦的一個智囊團發(fā)現(xiàn)小學的數(shù)學能力能左右20-30年后的收入水平。與此相反,表達能力的高低無法預計將來的收入水平高低。
除了跟收入水平掛鉤外,數(shù)學能力好的人更有可能成為志愿者,視自己為參與者,不容易成為政客操縱的玩偶,也更容易信任別人。
中國學生的數(shù)學為什么很厲害?
數(shù)學這么重要,中國的數(shù)學教育完勝美國,是為啥呢?
Lenora親自參觀并選擇了一所上海的小學和波士頓地區(qū)的一所小學作為自己比較的對象。盡管中美教育大環(huán)境的不同,比如中國學校不重視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所有學生一刀切,默認各個階段都會有學生跟不上被淘汰,而美國教育則以教育每一個孩子為豪,比如有名的口號“No Child Left Behind”和“Every Student Succeeds”。
大環(huán)境既然相反讓這種比較可能不是那么的直接那么科學,但是不比不知道,一比說不定會嚇一跳呢。不愧是位于地球的兩端,兩國數(shù)學課堂的風格也差不多是兩個方向:
中國課堂老師是中心,學生仰視老師,35分鐘的課堂老師問了59個問題,提問了至少過半數(shù)的學生,不是叫名字而是叫學號,采用講授和競爭的方式,一節(jié)課教學內容很多。
美國課堂老師采用更豐富的教學方式,眼睛和學生平視,叫名字而不是學號,重視學生興趣而非教學效率,只點名了3個學生回答問題剩下的都是自愿回答的,50分鐘的教學,她采取了講座,小組討論,一對一交互的授課形式,其余學生小組討論時老師花了8分鐘和一名學生單獨談,允許學生說“我不懂,我需要幫助”。
中國老師沒有表揚一個學生,而美國老師卻說了好多贊美的形容詞。中國課堂師生比1:32,美國1:6。
Lenora還拜訪了PISA之父Andreas Schleicher。
Lenora: 上海學生PISA排名靠前震撼了西方國家,挑戰(zhàn)了許多西方教育信條,比如:小班制更好,讓學生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跑來跑去,探索促進創(chuàng)新,消除貧困有利于提高學習成績等等。挑戰(zhàn)太劇烈,于是很多西方評論家還是挑那次上海PISA測試的毛病,比如上海不能代表整個中國之類。那么我們到底要怎么給整個國家的教育下一個結論呢?
Andreas Schleicher回答:上海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
Lenora繼續(xù)挑戰(zhàn):是不是因為中國人的整個童年都在考試,他們已經習慣并擅長于考試,所以PISA能排在第一?
Andreas Schleicher:這是一個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他們的教學尤其值得仔細研究,因為他們的方法以“嚴謹,專注和連貫”為中心。
Lenora繼續(xù)為西方數(shù)學教育挽尊,問到:“西方的數(shù)學教育呢?不是更偏向于應用嗎?”
Andreas Schleicher答:在美國和歐洲的許多國家,許多數(shù)學課程都與日常的小問題有關, 因此,你使用概念上非常簡單的數(shù)學,將它們嵌入到復雜的現(xiàn)實世界中,然后我們認為我們正在使數(shù)學與孩子相關。 但它實際上是一種非常淺薄的數(shù)學表示。“
西方教育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記憶和直接的指導被認為是不利于教學的,但是數(shù)學知識這樣教授可能更有效率——“中國人記住需要記憶的東西,并在剩下的時間里用它來深入理解概念。 然后,我們感到驚訝的是,西方的學生沒有上海學生那樣有深刻的概念理解。”
華東師范的Xiaowei Yang教授的觀點也差不多,他進來拜訪了18所美國學校得出的結論是:美國的教育方法理論上很好,但現(xiàn)實不可行。
這不就是當年陳老師在強迫喂雞蛋戰(zhàn)役中用來完勝Lenora的大招嗎?除了看著很美好實際不咋管用之外,美國教育還“太關注讓孩子對數(shù)學和項目學習,對直接的教學關注不足”。
讓我想起來前幾天看到一個游泳教練易夢覺總結的,國內外游泳學習的區(qū)別:
對于他們來說,效率也是要追求,但一定要有樂趣。對于我們來說,樂趣也是可以有的,但一定要有效率。
我覺得這段話用來總結中美數(shù)學教學的差別太合適了,簡直是異曲同工之妙。中美教育是像Lenora說的集體和個人的對決,但何嘗不是樂趣和效率的對決呢?
關于死記硬背,Lenora認為用記憶學習知識(比如我們學校會要求背乘法表),雖然沒有看中背后的思維,但確實省掉了很多從頭開始慢慢想通再算出得數(shù)的時間。
我不是要給死記硬背翻案,而是想說我們不必過于排斥學習中的那些需要記憶的東西。中國人對基礎知識記憶的強調,給將來的知識大廈打下了強大的地基,快速記憶基礎知識省下的時間用來拓寬和深入。
對咱們家庭教育的啟發(fā)
第三部分的每一章都讓我覺得干貨滿滿,也比較科學地從認知科學的最新研究比較了中美兩國的教育,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比如中國人向往美國教育的人格健全,獨立自主,平等尊重,激發(fā)真正的學習興趣等等,美國人反而向往中式教育的遵守規(guī)矩,高效率等。
功利一點說,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英文好,有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希望丟掉數(shù)學好,守規(guī)矩的優(yōu)勢。
那么具體到每個家庭,我們的教育出路是什么呢?也許美國和中國系統(tǒng)的混合才是最的。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wǎng)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chuàng)"的,轉載必須經授權后方可發(fā)布,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溝通解決,聯(lián)系郵箱:2498144268@qq.com
答國際學校與私立學校的課程有哪些不同?私立學校遵循國家教育體系或特定的教育理念,課程設置相對靈活,可以根據(jù)學校的特點和學生...
答國際學校放假有作業(yè)嗎?都是什么形式的作業(yè)?國際學校放假期間通常會布置作業(yè),這些作業(yè)往往更加注重實踐性、創(chuàng)新性和跨學科性,...
答家長您好,從外地轉到北京國際學校還是比較容易的,大概流程就是找學校——報名——參加入學測試——錄取通知——...
答家長您好,原則上讀國際學校考大學要更容易一些,但如果孩子目標是各個國家的頂尖大學,那么考上的難度也不亞于考...
答在國內讀完國際學校后再申請出國讀大學好?還是讀一段時間就出國讀中學好呢?需要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和家庭條件來綜合考慮。無論...
答當然可以,關于國際學校的理解,很多家長存在信息差,目前依舊有很多家長認為中國籍孩子不能上國際學校,實際上國...
免費咨詢
張老師
關注微信公眾號
招生政策隨時看
關注小程序
學校簡章學費隨時查
報名咨詢電話:400-005-1568
育路教育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