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現代咨詢方法與實務》:社會評價報告編寫要點
來源:中大網校 發(fā)布時間:2012-11-04
社會評價報告編寫要點
建設項目的類型不同,對社會評價要求的差別很大。但是對投資項目社會評價報告基本內容的要求相差不大。這里對社會評價報告編寫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予以闡釋。
(一)報告摘要
主要闡述評價項目的由來,編制社會評價報告的依據、評價范圍、主要工作過程、主要結論及建議等。
(二)建設項目概述
主要闡述建設項目的規(guī)模、工程技術及產品方案、原材料、燃料供應、輔助設施建設、項目建設和運營活動的社會影響范圍和途徑等。
(三)社會影響范圍的界定
界定投資項目的社會影響范圍是開展社會評價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應根據項目的具體特點及當地的社會經濟情況,對社會影響范圍及對象進行合理界定。重點包括以下內容:
1、對項目的社會影響區(qū)域進行界定。社會影響區(qū)域應是可能受到項目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地區(qū),社會評價的區(qū)域范圍應能涵蓋所有潛在影響的社會因素,而不應受到行政區(qū)劃等因素的制約。
2、對項目影響區(qū)域內的目標群體和影響群體進行合理界定。目標群體應是項目直接瞄準的期望受益群體。項目影響群體應包括各類直接或間接受益群體,也包括可能受到潛在負面影響的群體。
3、分析哪些社會影響是由項目直接導致的,以及項目的實施還可能產生哪些間接影響。
4、對項目可能導致的重要影響因素進行合理界定,以便合理確定社會評價的內容及側重點。
(四)社會經濟調查
在社會影響范圍界定的基礎上,闡述對受項目影響的社會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及人文環(huán)境進行調查的過程、方法和主要步驟,包括召開各種研討會、聽取弱勢群體的意見,對受影響的人口、財產、資源展開、社會組織結構、法律制度環(huán)境進行調查的過程。
社會經濟調查應重視采用參與式方法,強調通過公眾參與,廣泛收集相關社會經濟狀況資料。
(五)利益相關者分析
在社會經濟調查的基礎上,進行利益相關者分析,確定主要的利益相關者,分析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構成,對各利益相關者的重要性和影響力進行分析評價,并在此基礎上為各利益相關者參與項目方案制定、實施管理提出相應的參與方案,以提高項目建設的透明度,避免工程延期或管理方面的沖突。通常還應結合項目的具體情況,對特定利益相關者進行重點專題分析評價。
1、貧困人群
當項目的投資建設活動影響到貧困人口時,必須識別貧困人口所面對的社會風險,確保貧困人口能夠更大程度地參與到項目的前期準備、方案設計及建設管理等過程,使更多的貧困人口有更多的機會從項目中受益。
(1)如果扶貧是投資項目的首要目標,則項目的關鍵利益相關者就應該是窮人。這就要求制定相應的瞄準機制和制度來真正保證貧困人口受益。
(2)如果扶貧是項目的次要目標,應在保證主要目標實現的前提下,盡可能地使貧困人口受益。
(3)分析投資項目對貧困人口的影響類型,以便有針對性地優(yōu)化項目建設實施方案,為貧困者創(chuàng)造更多的脫貧致富機會,降低自然、經濟和社會風險對貧困人口的打擊,取得持續(xù)性的扶貧效果。
2、婦女群體
在投資項目的社會評價中,如果預期項目產生的社會影響對男性和女性可能有所區(qū)別,使得社會性別問題成為擬建項目社會評價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內容時,應在將在社會評價及項目方案的制定和優(yōu)化過程中考慮社會性別因素。
男性和女性由于存在不同的社會性別角色分工,使得他們有著不同的性別需求、興趣和生活方式。應重點關注下列社會性別問題:(1)設計分性別的數據收集方案并將其納入社會調查的范圍之內;(2)進行參與式社會性別分析,收集不同性別的利益相關者對項目建設方案及目標的期望,制定需要達到的社會性別目標;(3)聘請女性項目工作人員、婦聯或支持性別敏感性工作的非政府組織代表,并評價他們的能力;(4)在調查論證的基礎上,項目組專家通過調整優(yōu)化項目建設方案,制定實現社會性別目標的具體方案:(5)制定確保目標實現的監(jiān)測評價機制。
3、少數民族群體
對于涉及少數民族項目的社會評價,應關注投資項目對少數民族的影響。
(1)對于受到少數民族因素影響的項目,應針對項目的具體情況對涉及少數民族的問題進行相關社會調查:①考察歷史,理解某個特定少數民族或文化群體的現狀;②收集本民族的相關信息。了解該民族的特征和內涵,以便對其民族傳統進行理解;⑧信息內容應具針對性。
(2)對于涉及面較廣的大型項目,應選擇恰當的抽樣調查方法,以便以盡可能低的成本獲取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和典型意見。
(3)為了甄別脆弱性的潛在來源,獲取具有代表意義的典型意見和觀點,對少數民族群體應該給予特別的關注,不應該按比例抽樣的方式僅選擇有代表性的目標群體進行協商。
4、非自愿移民群體
在項目的投資建設中如果涉及非自愿移民問題,應重視對非自愿移民的社會風險進行分析評價。非自愿移民涉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環(huán)境以及技術等諸多方面因素,因征用土地、房屋拆除和遷移而受到影響的人群是項目的主要利益相關者。
(1)在社會評價中,應結合不同項目的特點,從以下方面分析移民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①土地資源的喪失;②勞動、生產和管理技能貶值;③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的喪失;④移民安置過程中的社會矛盾;⑤社區(qū)參與和使用公共財產途徑的變化;⑥土地資源重新分配中的社會公平問題;⑦土地征用和房屋拆遷對社會性別的不同影響;⑧對文化和社會服務場所造成的影響;⑨對貧困和社會弱勢群體的特殊影響。
(2)在社會影響分析的基礎上,從以下方面分析移民可能導致的社會風險:①失去土地;②失業(yè);③喪失家園;④社會邊緣化;⑤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⑥食物沒有保障;⑦失去享有公共資源的權益;⑧社會組織結構的解體。
(六)減輕負面社會影響的措施方案及其可行性
在對利益相關者社會風險分析評價的基礎上,應針對比較重要的風險因素,通過工程規(guī)劃設計方案的調整和變更,或者采用相應的對策措施,有針對性地提出規(guī)避社會風險的措施方案。例如,對于非自愿移民的社會風險,主要通過移民安置計劃的編制和實施,規(guī)避失去土地可能造成的社會風險;通過編制收入恢復計劃,使受影響人群得以妥善安置、生產生活水平得以恢復和逐步提高,解決失業(yè)人群的再就業(yè)問題及喪失家園的恢復重建問題等。
措施方案應包括損失估算、補償標準制定、收入恢復計劃、補償措施、實施進度計劃、費用預算等相關內容,并結合社會經濟調查及利益相關者分析的結果,對措施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分析論證。
(七)參與、磋商及協調機制
社會評價報告應結合項目的具體特點,對利益相關者參與社會經濟調查、參與補償措施方案的制定和實施、參與項目的實施管理等活動提出措施建議,對相關的溝通協調、意見反饋、申訴及糾偏機制建立提出措施方案。
(八)監(jiān)測評價
社會評價重視對項目的實施效果及社會風險規(guī)避措施的監(jiān)測評價。項目業(yè)主應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建立內部監(jiān)測評價的框架機制。對于存在社會風險的可能性較大的項目,還應委托外部機構和專家建立相應的外部監(jiān)測評價制度。在項目前期論證的社會評價報告中,應對監(jiān)測評價方案提出明確要求。
(九)重視不同行業(yè)項目社會評價的特點
不同行業(yè)及不同類型的項目,社會評價的內容及側重點明顯不同,社會評價報告的編寫必須反映項目的特點。
1、城市交通項目,在關注項目實施可能為物流和人員往來提供便捷服務,刺激經濟增長,擴大提供進入市場、獲取社會服務的渠道,促進就業(yè),推動居住區(qū)的擴大、人口及居住環(huán)境改善的同時,還應關注項目建設引起的征地拆遷社會風險,由于物流格局的改變可能使某些原有經濟活動萎縮及其有關收入損失的問題,以及涉及交通安全和空氣及噪音污染等公共健康方面的不利影響,由于土地升值和租金上漲可能導致處于弱勢地位的貧困家庭處境更加困難所引起的社會風險問題。
2、城市環(huán)境項目,主要包括供水、集中供熱、污水處理、固體廢物收集與處理、城市環(huán)境衛(wèi)生,文物保護及舊城改造等項目,在社會評價報告中應重點闡述以下內容:①分析通過解決因空氣、土地或水污染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對改善項目地區(qū)的環(huán)境衛(wèi)生狀況、提高目標人群生活質量的影響:②分析城市環(huán)境項目的建設施工可能為居民創(chuàng)造的非農業(yè)就業(yè)機會,以及對土地被征用和搬遷的農村家庭及其它受項目影響的人群就業(yè)的影響,對城市企業(yè)因搬遷而帶來的就業(yè)壓力;⑧可能引起的環(huán)境政策的嚴格執(zhí)行和社會服務政策或公共產品價格政策的調整,可能導致既得利益者受損;④由于房屋拆遷而導致居民區(qū)內原有商業(yè)網絡的破壞,使得那些以此為生的人群的生計出現的困難;⑤由于環(huán)境收費政策的調整使得一些處于最低生活保障線邊緣的人口陷入貧困,以及由于環(huán)保政策的調整對某些行業(yè)提出新的限制而使某些人員喪失收入來源等;⑥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拆遷機構,以及項目的計劃、決策、設計和實施等機構對項目的影響程度等。
3、能源項目,包括水電、火電、太陽能、風力發(fā)電以及輸變電線路建設等,在使項目所在地區(qū)受益的同時,也可能發(fā)生土地征用、人口遷移或引起當地市場能源價格變化等,從而引起相關的負面社會影響。在社會評價報告中,應著重闡述因能源開發(fā)所造成的潛在社會風險,制定避免、消除或減緩負面影響的措施,同時要為當地受項目影響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分享項目效益的機會,為受影響的人群創(chuàng)造知情參與的機會,并根據他們的愿望和要求擬定項目應達到的社會目標。通過與受影響人群進行雙向溝通協商(如通過社區(qū)對話、公眾聽證、個人專訪、專題小組討論、公民投票以及多方談判等形式進行溝通協商),以盡可能減少項目的不利影響,使盡可能多的人群受益。
4、農村發(fā)展項目,涉及農業(yè)生產、家畜飼養(yǎng)、林業(yè)種植、畜牧養(yǎng)殖和水產品開發(fā)等,應保證目標人群既廣大農民、特別是低收入和貧困農民受益,關注項目可能對農民造成的不利及負面影響,并制定減緩負面影響的方案。
5、水利項目,包括水利灌溉和水資源開發(fā)利用項目,其社會評價應重點關注下列問題:①由于征地占地所引起的負面影響,通過制定和實施“移民行動計劃”以減輕各種負面影響:②對于農村水利項目,應把農民用水者參與管理作為項目發(fā)展的社會目標,通過調查項目區(qū)農民用水產情況,了解他們參與灌溉管理的需求和能力,以及他們?yōu)楦纳乒喔认到y而承擔建設成本的愿望,提出改善灌溉系統,完善參與式灌溉和排水管理等方面的對策建議;⑧闡述貧困和弱勢群體參與項目活動的機會,特別是那些居住在下游地區(qū)的群體,合理制定灌溉項目水渠走向和灌溉系統的布局情況,研究水的計量和收費方式,分析項目實施方案對相關群體的影響,研究提出減緩項目可能的不利影響和社會風險的對策建議。
6、自然資源保護項目,包括恢復坡地林木,修復草場,保護生物多樣性,阻止沙化以及建立自然保護區(qū)等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往往會對當地人口特別是貧困人口造成不利影響,使其傳統食物或經濟來源受到限制,如在森林里采集、狩獵和伐木等,因而影響到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另外,自然保護區(qū)的建立還可能引起移民搬遷問題。社會評價報告應通過調查項目建設與當地人們生產生活可能出現的矛盾沖突及其原因,闡述制定包括貧困人口在內的有針對性的措施,將自然資源保護與當地的經濟發(fā)展及擺脫貧困等目標進行有機結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十)附件、附圖及參考文獻
社會評價報告應結合項目的具體情況,在報告正文之后提供有關的附件、附圖及參考文獻等。附件可能包括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申請報告等項目前期論證報告及其審批、核準的文件,社會評價調查大綱、訪談記錄等。可以根據項目情況,提供有關地圖、反映當地社會經濟特征的圖表等資料。參考文獻應給出作者、文獻名稱、出版單位、版次、出版日期等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