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級建筑師考試復習100考點2
來源:考試吧發(fā)布時間:2012-03-23
1. 在設計前期工作階段,需在項目建議書的基礎上作可行性研究工作
2. 統(tǒng)計部門規(guī)定第一次正式破土開槽開始施工的時間,為進入建設實施階段
3. 方案設計、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為大型民用建筑工程的三階段程序
4. 竣工驗收委員會應由銀行、物資、環(huán)保、勞動、統(tǒng)計等部門組成
5. 竣工驗收目的是為了檢驗設計和工程質量,保證正常生產;有關部門單位可總結經驗教訓;建設單位對合格項目可移交
6. 竣工驗收是全面考核開成果、驗核設計和施工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開發(fā)成果轉入流通和實用的標志。
7. 建設單位必須在竣工驗收合格之日15天內,到工程所在地縣級以上部門備案。
8. 日照間距對建筑密度、用地指標、用地規(guī)模有直接關系
9. 日照百分率指某一段時間內,實際日照時數占太陽的可照時數的百分比,它與緯度、氣候條件有關
10. 不同方位日照間距折減系數
方 位 0°~15° 15°~30° 30 °~45° 45°~60° >60°
折減系數 1.0L 0.9L 0.8L 0.9L 0.95L
11. 建筑物的埋深應大于凍土深度
12. 選擇場地應考慮地下水位高度,地下水對基礎有無腐蝕,蓄水層水量
13. 建設用地應盡量少占或不占耕地
14. 國家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由建設者支付,使用期是有限的
15. 控制噪聲應首先采取選用低噪聲的工藝和設備
16. 城市規(guī)劃人均建設用地指標 用地指標(M2/人)
Ⅰ 60.1—75.0
、 75.1—90.0
Ⅲ 90.1—105.0
、 >105.1—120.0
17. 城市用地分: 居住、 工業(yè)、 道路廣場、 綠化用地 四大類
用地指標(m2/人) 18--28 10--25 7--15 9
占比例% 20--32 15--25 8--15 8--15
18. 一級城市人均用地指標為91--105m2/人
19. 居住、工業(yè)、道路廣場和綠地四大類用地總和占建設用地的60-75%
20. 試點小區(qū)的容積率一般為0.9-1.1
21. 居住區(qū)中,住宅用地的比例為45-60%小區(qū)中,住宅用地的比例為55-65%
22. 大城市市區(qū)及近郊非農業(yè)人口指標為50萬
23. 容積率=總建筑面積/用地面積 無單位
24. 建筑系數=建筑物占地面積/用地面積
25. 綠化系數(綠化率)=綠化面積/用地面積
26. 人口毛密度;每公頃居住用地上容納的規(guī)劃人口數量
27. 人口凈密度;每公頃住宅用地上容納的規(guī)劃人口數量
28. 住宅建筑套密度(毛);每公頃居住用地上擁有的住宅建筑套數(套/ha)
29. 住宅建筑套密度(凈);每公頃住宅用地上擁有的住宅建筑套數(套/ha)
30. 住宅面積毛密度;每公頃居住用地上擁有的住宅建筑面積
31. 住宅面積凈密度;每公頃住宅用地上擁有的住宅建筑面積
32. 住宅建筑凈密度;住宅建筑基底面積與住宅用地的比率(%)
33. 建筑密度;居住區(qū)用地內,各類建筑基底面積與居住區(qū)用地的比率(%)
34. 在估算居住區(qū)內公共服務設施所需的用地面積和建筑面積時,使用的控制指標單位是M2/千人
35. 工民建的技術經濟指標計算公式一般不要單位綜合指標
36. 居住區(qū)人口規(guī)模為 30000--50000人 服務半徑800--1000M 10000--15000戶
小區(qū)人口規(guī)模為 7000--15000人 服務半徑400--500M 2000--4000戶
組團人口規(guī)模為 1000--3000人 服務半徑150--200M 300--700戶
37. 住宅總建筑面積與住宅基底總面積的比值稱平均層數
38. 居住區(qū)與工廠區(qū)之間的步行距離以<25min為宜
39. 控制綜合醫(yī)院的用地指標和平均建筑面積指標時,使用的單位是M2/床
40. 管線應直角相接,且轉彎井不宜在路上
41. 商業(yè)中心停車場指標為0.3輛/100M2
42. 居住區(qū)道路與城市道路連接時,其交角不宜小于75°夾角
43. 底層公建住宅,用地總面積按各自總建筑面積比分攤
44. 特級工程收費在一級工程收費基礎乘以1.1的系數
45. 風玫瑰圖一般用八個或十六個(、32)羅盤方位表示,風從外面吹向地區(qū)中心,中心圓圈內的數字代表全年的無風頻率,每個圓圈的間隔為頻率,數值以%表示八方位風頻頂點連線為該風向風頻
46. 地面傾角6°以下的場地
1:500和1:1000比例尺的地形圖的基本等高距為0.5M
1:2000時為1M 1:5000時為2M
47. 大型建設項目選擇場地時,收集1:500比例尺的地形圖較合適
48. 在同一條等高線上的各點標高都相同
在同一張地形圖上,等高線距是相同的
在同一張地形圖上,等高線間距是不同的,與地面坡度成反比
等高線可表示各種地貌
49. 城市公廁間距或服務范圍:
主要繁華街道或新建居民區(qū)300-500米
流動人口密集街道300米
一般街道750-1000米
未改造的老居民區(qū)100-150米
50. 城市公廁凈高宜為3.6-4.0米
51. 檔案館共分為特國家、甲省直轄市、乙省轄市、丙縣級四個等級
52. 大中型商店建筑選在城市商業(yè)區(qū)或主要道路的適宜位置
建筑應有不少于兩個面的出入口與城市道路相鄰接
或基地內應有不小于1/4周邊總長度和建筑物不少于兩個出入口與一邊城市道路相鄰接
大中型商店基地內,建筑的背或側面應設置凈寬度不小于4M的運輸道路,應設集散場地和停車場
53. 圖書館基地應地點適中,交通方便,公共圖書館應符合當地城鎮(zhèn)規(guī)劃要求、環(huán)境安靜、場地干燥、排水流暢、注意日照及自然通風條件,建設地段應盡可能使建筑物得到良好的朝向,應留有必要的發(fā)展余地
54. 長途汽車客運站的布局:
分區(qū)明確,避免旅客、車輛及行包流線的交叉
站前廣場應明確劃分車流、客流路線、停車區(qū)域、活動區(qū)域及服務區(qū)域
汽車進出站口應設置引道,并應滿足駕駛員視線要求
汽車進出站口應與旅客主要出入口或行人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并應有隔離措施
55. 電臺電視臺場地選擇
宜設置在交通比較方便的城市中心附近,臨近城市干道和次干道
環(huán)境安靜無強震動和強噪聲源、空中無飛機航道、遠離高壓架空線和高頻發(fā)生器
足夠發(fā)展余地
56. 多層車庫宜選在道路暢通、交通方便的地方
但須避免直接建在城市交通干道旁和主要道路交叉口處
應考慮一定的室外用地作停車、調車和修車用
體量大,設計時應考慮到與周圍環(huán)境的協(xié)調和統(tǒng)一
重點防火部門,與周圍建筑保持一定的消防距離和衛(wèi)生間距
尤其不宜靠近醫(yī)院、學校、住宅建筑
57. 城市廣場可分為市政、交通、商業(yè)、休息及娛樂、紀念、宗教等六類
58. 旅客站站前廣場設計規(guī)劃要求:
廣場形態(tài)應與站房、人流、車流協(xié)調,與城市總體布局協(xié)調
滿足城市規(guī)劃要求
人流、車流不得交叉
各種不同車流避免沖突
過境交通不得穿越廣場,廣場內要選擇恰當的人行活動平臺以使廣場空間與流線組織各得其所
主要美化環(huán)境,適當安排綠化,方便旅客休息
功能分區(qū)明確;停車場地適當分隔;全面考慮發(fā)展問題;要充分利用地形條件和特點等
59. 航空港與城市的理想距離為10--30公里
60. 居住區(qū)道路可分為居住區(qū)道路、小區(qū)道路、組團道路和宅間道路共四級
居住區(qū)盡端式道路的長度不宜大于120M,并應設不小于12M*12M的回車場
居住區(qū)內主要道路至少應有兩個方向與外圍道路相連
當沿街道建筑物長度超過160M時,應增設洞口尺寸不小于4M*4M的消防車道
人行出入口間距一般不超過80M,超過時則應在底層加設人行通道口
機動車道對外出入口間距不應大于150M
過境車輛不許穿越居住區(qū)、道路要通而不暢
61. 村鎮(zhèn)道路是規(guī)劃范圍內的寬3.5M以上道路的總稱。
分四級:一級14--20M,二級10--14M,三級6--7M,四級3.5M
62. 殘疾人步行速度為0.5M/S
63. 公交站點的最大服務半徑是500M
64. 公交車輛進出停車車位的方式宜順車進出,條件不允許可倒車進,絕對不允許倒車出
65. 行道樹株距一般位6--8M
66. 建筑總平面圖設計內容:
合理進行用地范圍內建、構筑物及工程設施相互間的平面布置
結合地形,合理進行用地范圍內的豎向布置
協(xié)調室外管線敷設而進行的管線綜合布置
綠化布置和環(huán)保
67. 管線宜與建筑物或道路平行布置
主干管線應布置在靠近主要用戶較多的一側
68. 臨時讓永久、小管徑讓大管徑、可彎曲的讓不可彎曲的、新設計的讓原有的
有壓力的讓重力流的、施工工程量小的讓施工工程量大的
69. 城市用地共分10大類、46中類、73小類
70. 大中型建設項目場地選擇的工作依據主要是‘經批準的項目建議書’
71. 大中型建設項目場地選擇的工作步驟1.原始資料 2.組建 3.踏堪 4.報告
72. 建設項目場地選擇的工作報告內容
場地選擇的依據、建設地區(qū)概況以及選擇過程、選擇標準
各個場址方案的綜合分析及結論
場址方案的主要技術條件的比較、基建費用的比較和經營費的比較
當地領導部門對選址的意見和有關必須的協(xié)議文件、場址的區(qū)域位置圖、總圖可作為附件
73. 場址選擇收集氣象資料有嚴寒日日數、采暖期日數、冬季初凍和春季解凍的日期
當地采用的雨量計算公式
歷年和逐月的平均、最大和最小降雨量
一次暴雨持續(xù)時間及其最大雨量以及連續(xù)最長降雨天數
74. 煤氣基礎資料有當地煤氣站能供應的煤氣量、煤氣壓力、發(fā)熱量及其化學成分
接管點至工程項目引入點的距離,以及接管點的坐標、標高、管徑
煤氣的供應價格
75. 離震中越遠,地震烈度越小
76. 地震烈度分為12級 地震震級分里氏10等級 基本烈度是某地區(qū)百年遇最大烈度
77.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區(qū)在今后一定時期內(100年),在一般場地條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烈度
78. 中型建設項目選址時應避開山區(qū)不均勻地基
79. 當地基承載力小于100kPa,應注意地基的變形問題
一層建筑60-100 kPa 二、三層建筑100-120 kPa 四、五層建筑120 kPa
80. 城市的防洪標準:
特別重要城市 洪水重現期≥200年 重要城市 ≥100--200年
中等城市 ≥50--100年 小城市 ≥20--50年
81. 為預防洪水侵襲場址不宜選在緊靠水壩壩址的下游一側
82. 場址不易選擇在經常泛濫的江湖兩側,特別在洪水淹沒線的范圍以內
83. 在坡地建筑物的高坡一側布設截洪溝
84. 設計建構筑物的地坪標高,應高出計算洪水水位0.5M
85. 大中型建設項目場地選擇應避開:
地震烈度大于9度的地區(qū) 發(fā)育的巖溶(咯斯特)地區(qū) 一級膨脹性和較厚的三級濕陷性黃土地區(qū)
86. 居民區(qū)場地應不占良田,盡量利用荒地,山地
場地用地要充裕和衛(wèi)生條件良好 盡量靠近城市,以利用城市已有的公共設施
87. 對居民區(qū)有污染的工廠,應位于生活居民區(qū)污染系數最小方位側
88. 污水廠選址于排水集中量大的低地,地理位置適中
89. 環(huán)境影響報告書屬可行性研究階段——環(huán)境影響報告書應由建設單位上報
90. 場地豎向設計排水方式宜隨地勢排水最好
91. 抗震基本烈度以中國地震烈度區(qū)劃為準
92. 玻璃面朝東、西、南向最少者熱負荷量小
93. 每人每座使用面積:
辦公樓的普通辦公室 3M2/人 小學校的普通教室 1.1M2/人
中學的實驗室 1.8M2/人 甲級劇場觀眾廳的觀眾席 0.7M2/人
94. 600戶的組團居住區(qū)主要公共設施是:托幼、衛(wèi)生、早點、居委會
95. 建筑物長度是建筑物各分段中線長度的總和
96. 嚴寒地區(qū):長春、哈爾濱、呼和浩特、沈陽
97. 寒冷地區(qū):北京、西安、鄭州
98. 夏熱冬冷地區(qū):合肥、長沙
99. 夏熱冬暖地區(qū):廣州
100. 溫和地區(qū):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