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考生系統(tǒng)的復習心理咨詢師考試,全面的了解心理咨詢師考試教材的相關重點,小編特編輯匯總了心理咨詢師考試輔導資料,希望對您參加本次考試有所幫助!
心理咨詢師《二級心理咨詢師》知識點:精神分析治療2
。4)心理沖突理論。精神動力理論認為,那些在特定情景下引起人們矛盾情感的事件,會被壓抑到潛意識中去。布洛伊爾曾用催眠法治療過一個癔病女患者安娜。這位當事人有—個特殊的癥狀,就是有長達六個星期的時間在干渴得無法忍受時,也不能喝水。在催眠狀態(tài)中,她敘述自己童年時,如何走進她不喜歡的女家庭教師的房間,看見她的狗從玻璃杯內喝水,引起了她的厭惡,但由于受尊敬師長道德觀的影響,只好將這種厭惡壓抑。在催眠狀態(tài),恢復了她對這個往事的回憶,盡量發(fā)泄了她的憤怒情緒,此后她不能喝水的怪病才消失。面對自己厭惡的女家庭教師所激起的憤怒情感和尊敬師長的道德觀之間無法協(xié)調,心理的防御機制為了減少現(xiàn)實的不適和意識上的痛苦,只有將這種沖突壓抑到無意識中去。因而,沖突是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所謂沖突,是指兩種同時存在的力量之間的矛盾對立。這種內心矛盾可能引起心理功能的失調,并發(fā)展成為精神癥狀。這一發(fā)展過程主要包含三個階段:首先是無法解決的沖突的出現(xiàn),如安娜對女教師厭惡與需要尊重的矛盾,這被稱為心理沖突的常形;接著這些沖突被強行壓抑,最后這些被壓抑的沖突以變化了的方式表達出來,如安娜潛意識地用長達六個星期不飲水的精神癥狀,來表達她對女教師的厭惡和憤怒,這被稱為心理沖突的變形。
。5)客體關系理論?腕w關系理論認為,所有的驅力都來自于母嬰關系。因此,尋求客體的動力相當于甚至比尋求內驅力的釋放更重要。自我心理學認為內驅力是第一位的,客體關系是繼發(fā)的。客體關系理論強調的是潛意識的內在客體關系,是指人際關系轉換為內化的精神結構。因而,需要對其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1)基本概念:內化、自體印象、客體印象。當孩子成長時,他們不是簡單地內化第一個客體或個人,他們更多的是內化整個的關系。喂養(yǎng)的體驗或許可算是內化過程中最好的原型。當一個饑餓的嬰兒哭喊著尋找母親時,一種不愉快的體驗模式進入他的大腦。在這種模式內,嬰兒將自體體驗為憤怒、貪婪等負性印象,將客體(母親)也體驗為匱乏和忽視等負性印象。而當母親最終喂飽了嬰兒時,喂飽帶來的愉快和滿足感讓嬰兒體驗自己為正性印象,同時也體驗母親是個正性客體印象。這個時期,強大的情緒反應構造r這種自體客體結構。
當孩子的認知和感覺功能得到足夠的發(fā)展時(大約16個月),這兩種體驗就被內化為兩種完全相反的、由自體印象和客體印象組成的客體關系(好的客體關系包含好的自體印象和客體印象,壞的則相反),以及與好壞相對應的情感體驗。客體關系總是包含著自體和客體之間卷入有情感的互動。
2)對內化的潛意識理解?腕w關系理論認為,內化的自體印象和客體印象不會出現(xiàn)疏離。內化積極的、愛的母親印象,主要是因為嬰兒恐懼失去母親。嬰兒內化壞客體的原因則是:第一,幻想借此來控制壞客體;第二,有一個壞客體比沒有好;第三,與內化的壞客體關系激烈的親附是由于渴望將這種壞客體關系變成好的客體關系?腕w關系理論同時強調,被內化的客體不一定與真實的外在客體相關,內化的客體有嬰兒幻想加工過的成分。
3)內化的機制?腕w關系理論認為,孩子內部世界自體一客體印象的發(fā)展與兩種不同的內化機制有關,即內射(introjection)和認同(identification)。所謂內射,更多的是指吸收一個客體進自己的精神世界,但仍將其體驗成一個他者,或是體驗成一個寬慰的同伴,或是體驗成一對嚴厲的父母。認同則相反,更多的是將外在的某個重要的客體當做一個榜樣,通過內化將其當做自體的一部分。客體關系理論認為,這兩種機制不僅僅見于生命發(fā)展的初期,它們始終貫穿個體精神發(fā)展的全過程。
4)沖突模式?腕w關系理論認為潛意識沖突不只是沖動和防御之間的掙扎,也是兩種相反的內在客體關系(好與壞)之間的沖突。
(6)自體心理學理論。自體心理學的模式認為,人需要從環(huán)境中的他人那兒獲得特殊的反應,才能發(fā)展和保持自尊和安寧感。過失與匱乏比沖突占據(jù)了更加中心的位置,有缺陷的心理結構被看做是對有缺陷的功能的反應,強調嬰兒需求的滿足基于壓抑的欲望和內驅力。因此,心理咨詢師的治療目標更多的是去理解那些需要,以及在治療中去面對這些需要,而較少地去挫敗那些在治療中最終會放棄的嬰幼兒欲望。建造這種精神結構和修復自體的不足,被認為比消除沖突重要得多。早年養(yǎng)育的過失與匱乏會導致自戀的病態(tài)發(fā)展,其表現(xiàn)如下:
1)自體客體關系( self-object-relation)。這類當事人與客體顯現(xiàn)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主體潛意識地將客體當做一個從屬于自己的個體,當做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這種人際關系表現(xiàn)為嚴重的自我界限混亂或沒有自我界限。
2)無所不能的自身(grand self),在心理發(fā)育的早期,孩子需要養(yǎng)育者同感的接納和肯定他們帶有幻想的雄心,并允許將養(yǎng)育者理想化。隨著與養(yǎng)育者的互動,孩子學會分別哪些是幻想,哪些可成為真實,并發(fā)展出正常的自尊、雄心和自我理想。這個階段正常發(fā)展,才能保障隨后與他人的關系的正常發(fā)展,才有能力區(qū)分自己與他人。反之,如果養(yǎng)育者不能同感地接納,就會導致正常發(fā)展必需的早期雄心和理想化父母印象的缺失。缺失導致的后果為此種需要代償性地加強,表現(xiàn)為在隨后的人際交往中對他人過分理想化,以及自認為無所不能。
3)對贊美的無限需要。將他人過分理想化反映了早年的心理創(chuàng)傷,是由于當事人希望以此來代替自身缺失的那部分精神結構。也就是說,他們需要一個全能的神化的他人,并潛意識地將其當做自己的一部分。這類人,在他們隨后的人際關系中出于對早年在程度、頻率和持續(xù)時間上不適當?shù)那榫w、態(tài)度和行為反應。對心理咨詢師來說,意識到自己的反移情模式是一項挑戰(zhàn)也是有益處的。例如,在精神病院中,一位患者對她的心理咨詢師作出了令人難忘的指責:“你是我遇見過的最冷酷、最像計算機的人。你像個機器人,我說話時你只是坐在那兒,像機器一樣點頭,我打賭要是我切開你的手臂,我看到的不是血管,而會是電線。”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種指責可能純出于移情;颊哌@樣對待她的心理咨詢師也許是因為過去她對男性的感覺是不付出情感的,另一方面,正如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作為心理咨詢師,需要檢查其自身對來訪者的反應有何影響。
。4)解釋。所謂解釋(interpretation),是心理咨詢師運用自己的潛意識、同感和直覺以及理論知識,對當事人呈現(xiàn)的精神現(xiàn)象進行說明。解釋通常超越顯而易見的東西,指出這些精神現(xiàn)象的含義和原因,而且,需要當事人的回應來確定。從自由聯(lián)想、夢、口誤、癥狀或移情等所得到的資料必須向來訪者解釋,這對來訪者是極有意義的。根據(jù)資料的性質,心理咨詢師可以解釋性壓抑。解釋無意識的防御方式——個體對創(chuàng)傷或困擾情境記憶的壓抑;蛘呓忉寖盒缙谟捎趯﹄p親不滿所形成的關系障礙。心理咨詢師需要注意解析的內容,以及對來訪者轉達解析的過程。來訪者為接受資料或不知不覺地把它變?yōu)樽约旱挠^點做的準備狀態(tài)是要重點考慮的方面。如果解析太深奧,來訪者也許不能接受它并且把它引到自覺的意識狀態(tài)中去。調和來訪者無意識的資料常常需要心理咨詢師調和自身的無意識過程,以評估病人的無意識資料。一般而言,資料越接近前意識,來訪者接受它的可能性就越大。
。5)修通(working through)。所謂修通,就是由于當事人的領悟而導致行為、態(tài)度和結構的改變,使得某一情結得以解決。這一工作內容包括:
1)重復地解釋,尤其是對移情性阻抗的解釋。
2)情感沖動、體驗和記憶之間的隔離,使其打破,在心理上具有同一性。
3)拓展解釋的疆域,掌握一個行為的各種決定性因素。
4)重建過去,將當事人和當事人成長環(huán)境中其他重要人物呈現(xiàn)于活生生的背景下,重建過去各個時期的自我形象。
5)促進情感反應和行為的變化,使當事人在面對他曾經認為是危險的沖動和客體時,勇于嘗試新的情感反應模式和行為模式,并將這些新的模式用于精神分析之外的現(xiàn)實人際關系之中。
育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