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史
一、官學制度的建立與“六藝”教育的形成
1.學校萌芽的傳說——(1)舜、虞時期:庠和成均;(2)夏朝:序和校;(3)商朝:大學、小學、庠、序、瞽宗;
2.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學在官府”;(2)國學和鄉(xiāng)學:國學分大學和小學;鄉(xiāng)學分閭塾、黨庠、州序、鄉(xiāng)校等,學習內容為“鄉(xiāng)三物”,由大司徒負責;(3)大學與小學:天子設大學稱辟雍;諸侯設大學稱“泮宮”;(4)家庭教育:7歲開始分男女進行教學;
3.“六藝”教育——(1)禮的作用:明確等級關系,強化等級制度,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tǒng)治;(2)樂的作用:是一切藝術教育的總稱,包括德智體美多種教育因素;(3)禮樂的關系:“禮”是外在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樂”是內在的道德精神修養(yǎng);(4)射御:軍事技能訓練;(5)書數:小學的學習內容;《史蒥篇》是西周的小學文字教學用書;
二、私人講學的興起與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講學的興起與諸子百家私學的發(fā)展——(1)私學興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經濟下移導致學術文化下移的趨勢;官學衰敗;士階級的崛起,養(yǎng)士之風盛行;(2)私學興起的意義:私學使學校從官府中解放出來,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教育壟斷局面,教育過程與政治活動有所分離,教師成為獨立的職業(yè);教育內容與社會生活發(fā)生了緊密的聯系;擴大了教育對象,培養(yǎng)了各類人才;私學的發(fā)展在教育理論和教育經驗方面有輝煌的成就,在中國教育史上有重要貢獻,為百家爭鳴奠定了基礎,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3)百家爭鳴對教育的作用
2.齊國的稷下學宮——(1)性質:官家操辦私家主持;是一所集講學、著述、育才活動為一體并兼有咨政、議政作用的高等學府;(2)特點:①學術自由;②“不治而議論”,尊重和優(yōu)待知識分子;③自由辯論;④學無常師⑤在學生管理上制定了歷史上第一個學生守則──《弟子職》;(3)歷史意義; 3.孔丘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1)“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2)“庶、富、教”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教育的社會作用);(3)“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與教育的個體發(fā)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擺脫先天決定論的羈絆,仍然認為有少數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學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孔子是第一個從教育與人的發(fā)展的關系上論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為他實施“有教無類”提供了理論依據。(4)“有教無類”與教育對象和有教無類的作用;(5)“學而優(yōu)則仕”與教育目的及其歷史意義;(6)教學內容:“六藝”。其中他特別注重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認為“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特點在于偏重文事,偏重社會人事,忽視了自然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傳播,鄙視生產勞動的知識技能。(7)教學方法:①學--思--行并重②因材施教③啟發(fā)誘導(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啟發(fā)式教學的人)(8)道德教育:①以“仁”為核心,“仁”(內發(fā))和“禮”(外爍)為主要內容;②道德教育原則(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過)(9)論教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熱愛學生;以身作則;教學相長;(10)歷史影響
4.孟軻的教育思想——
(1)“性善論”與教育作用:“四善端”(惻隱之心為仁之端,羞惡之心為義之端,恭敬之心為禮之端,是非之心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2)“明人倫”與教育目的:“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3)“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氣;(4)道德修養(yǎng)的方法:持志養(yǎng)氣、動心忍性、存心養(yǎng)性、反求諸已(5)教學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專心致志
5.荀況的教育思想——
(1)“六經傳人”、先秦儒家學派之集大成者;(2)“性惡論”:“性偽之分”說明教育的必要性,“性偽之合”說明教育的可能性,教育作用在于“化性起偽”;(3)以“大儒”為培養(yǎng)目標:教育培養(yǎng)人才的基本層次為“賢能之士”,理想層次在于培養(yǎng)“圣人”,把當時的儒者分為幾個層次(俗儒、雅儒、大儒)(4)以儒經為教學內容:以《禮》為重點;(5)“聞見知行”結合的教學方法:提出“虛一而靜”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6)論教師:維護教師尊嚴和學術統(tǒng)一,“天地君親師”的觀點即出自《荀子·禮論》。提出對教師的要求為“尊嚴有憚,耄艾有信,誦說不陵不犯,知微而論”;
6.墨家的教育思想——(1)“農與工肆之人”的代表:其思想以兼愛、非攻為核心,以尚賢、節(jié)用為基本點(2)“素絲說”與教育作用;(3)以“兼士”為培養(yǎng)目標:兼士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4)以科技和思維訓練為特色的教育內容:①政治和道德教育②科學技術教育③文史教育培養(yǎng)④思維能力的教育;(5)主動、創(chuàng)造的教育方法:①主動②創(chuàng)造③實踐
7.道家的教育思想——(1)“法自然”與教育作用:“不言之教”(2)“逍遙”的人格理想(3)提倡懷疑的學習方法
8.法家的教育實踐與思想——(1)“人性利己說”與教育作用:“人性利己說”出自荀子的性惡論,法家認為不用進行道德教育,只需進行法律教育;(2)禁詩書與“以法為教”;(3)禁私學與“以吏為師”
9.戰(zhàn)國后期的教育論著——
(1)《大學》:《禮記》里一篇是儒家學者討論大學教育的一篇篇論文。對大學的教育目的、任務、途徑作了一個總的概括,提出了一個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綱領和程序。“三綱領”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八條目”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步驟;
(2)《中庸》:《禮記》中的一篇,教育哲學論文集。教育的本質與作用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育方法“自誠明與自明誠,尊德性與道問學”,實質就是強調內心修養(yǎng)以及外在努力學習合二為一;最高的道德準則為“中庸”;學習的過程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問思辨行);
(3)《學記》:《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
1)教育作用與教育目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
2)教育制度與學校管理:把大學教育定為兩段,九年。七年謂之“小成”,九年謂之“大成”;其中一三五七九年都有考試,分別是“視離經辨志”、“視敬業(yè)樂群”、“視博習親師”、“視論學取友”、“知類通達,強力爾不返”,考察內容為學生的德行和道藝;
3)教育教學的原則:○1豫時孫摩(未發(fā)先豫、及時施教、循序漸進、相觀而善)○2長善救失○3啟發(fā)誘導○4藏息相輔○5教學相長;
4)歷史地位;(4)《樂記》:《禮記》中的一篇,先秦儒家專門論述樂教的論著。
三、儒學獨尊與讀經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
1.“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確立——主要措施為設五經博士(前136年)、建立博士弟子制(前124年)、以儒術取士(察舉制度,以儒家的經術和才德觀舉秀才、孝廉)、視學制度; 2.太學——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漢代太學建立,漢代太學教師稱為博士,博士的首席西漢時稱仆射,東漢時稱祭酒,初為個別教學,后因人數增多改為集體授課,稱“大都授”,主講教師稱“都講”?己朔绞椒Q為“設科射策”;
3.鴻都門學——創(chuàng)設于東漢靈帝光和元年(178年),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學藝術?茖W校;
4.郡國學——創(chuàng)于景帝末年,受“文翁興學”推動,設在郡國的稱為“學”,設在縣的稱為“校”,設在鄉(xiāng)的稱為“庠”,設在村落(“聚”)的稱為“序”。漢元帝時期設五經百石卒史。 5.察舉制度——始于漢高祖。后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重選舉取士,察舉正式成為一種制度。州舉秀才,郡舉孝廉。
6.董仲舒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1)《對賢良策》與三大文教政策——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②興學校以養(yǎng)士,行教化美習俗③重選舉以選用賢才;(2)論人性與教育作用——性三品說(“圣人之性”、“中民之性”與“斗筲之性”);(3)論道德教育: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因為它是董仲舒德治政治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1)道德教育的內容——“三綱五常(“三綱”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2)道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①正誼明道②以仁安人,以義正我③強勉行道④必仁且智⑤明于性情
7.王充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1)對讖緯神學的批判:唯物論者,代表作《論衡》;(2)人性論和教育作用:有生來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來就惡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無善無惡或善惡混雜的人是中人。人的善惡在于教育,他特別強調統(tǒng)治者應該重視教育,發(fā)揮教育在治國化民中的重要作用。王充理想的培養(yǎng)目標是“鴻儒”。他把人才分為鴻儒、文人、通人、儒生和文吏;(3)論學習:
、賹W知與聞見②思考與求是③問難與距師
四、封建國家教育體制的完善
1.魏晉南北朝官學的變革——(1)西晉的國子學:晉武帝咸寧二年(276年)立,反映了教育的等級,開官學分士庶的先例;(2)南朝宋的“四館”與總明觀:南朝宋文帝(438年)下令在京師開設“四館”(玄學、史學、文學、儒學四學),是我國最早的分專業(yè)的綜合學校;南朝宋明帝(470年)設總明觀,設祭酒,置玄、史、文、儒四科;
2.隋唐時期教育體系的完備——(1)文教政策的探索與穩(wěn)定:重振儒術,兼重佛道;(2)政府教育管理機構和體制的確立:隋文帝設立了國子寺,隋煬帝大業(yè)三年改稱國子監(jiān),設祭酒一人總管學校,首次設立了中央教育行政機構和長官;(3)中央和地方官學體系的完備:①中央官學。唐朝“六學一館”(太學、國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弘文館、崇文館);②地方官學。長史負責地方官學事務;
3.私學——唐朝明文鼓勵設立私學,以私學和家學的形式傳授每一種專門的學術; 4.學校教育發(fā)展的特點——(1)建立了中央地方分級管理的教育行政制度(2)學校教育管理制度的進一步完善(3)教學內容的豐富,擴大了知識范圍(4)學校類型和設置形式的多樣化(5)教育的等級性增強。
4.科舉制度建立——(1)科舉制度的萌芽與確立:隋煬帝大業(yè)三年定十科舉人,即科舉制度的開始;(2)科舉考試的程序、科目與方法:①科舉考試的程序是鄉(xiāng)試-省試-吏部試②考生來源為生徒和鄉(xiāng)貢;③科舉考試的科目為,唐代科舉分文科舉和武科舉兩大類。文科舉又分?坪椭瓶苾煞N。常科每年定期舉行,科目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學、童子科等。其中經常舉行的有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秀才六科;④科舉考試的方法為帖經、墨義、口試、策問、詩賦五種;(3)科舉制與學校教育的關系①積極作用為推動學校教育的發(fā)展;形成了全社會積極向學的風氣;沖擊了重文輕武、重經輕算、重成人輕兒童的錯誤思想②消極影響為使學校教育成為科舉制度的附庸;敗壞學風、士風,腐蝕士人思想;敗壞學校和社會風氣,貪污受賄之風盛行;(4)科舉制度的影響
5.顏之推的教育思想——(1)顏之推與《顏氏家訓》:《顏氏家訓》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的家庭教育著作,詳細論述了兒童家庭教育和士大夫教育;(2)論士大夫教育:從人性論方面(性三品說)論述了士大夫階級受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強調知識教育,認為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治國人才,教育內容應包括德與藝兩方面。主張五經是必讀典籍;(3)論家庭教育:①及早施教②慈與嚴相結合③均愛原則④重視語言和道德教育;
6.韓愈的教育思想 ——(1)“性三品說”與教育作用:性和情皆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上品之性為善性;中品之性可善可惡、尚未定型;下品之性為惡性。性可移,但性的品級不可移。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只能以刑罰制之。由于人天生包含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內容,教育就應把這種道德發(fā)揚開了,儒家經典是最好的教育內容。韓愈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促進人性變化中的極積作用,另一方面又認為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人性三品不可變,教育只能在品味內發(fā)揮作用,這種人性論不但為封建制度的等級性做了合理的論證,而且也為決大多數的人接受封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具有明顯的宿命論色彩;(2)關于人才培養(yǎng)和選拔思想:要求整頓國學改革招生制度擴大招生范圍;要求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3)論尊師重道:①“學者必有師”、“學無常師”②教師的任務“傳道授業(yè)解惑”:歷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反映了教師的工作基本職責;③建立合理的師生關系:“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
五、理學教育思想和學校的改革與發(fā)展
1.科舉制度的演變 ——(1)宋代:○ 1科舉地位的提高○2科舉取士規(guī)模的擴展○3考試內容的改革(廢止門生稱謂及公薦制、實行殿試制度、改善考官任用制度、對與考官有親屬或其他親近關系的考生實行別頭試、對試卷實行彌封(糊名)和謄錄制度);(2)元代:確立以朱熹注解的《四書》及《五經》為科舉考試的模本和答題依據;(3)明代:確立八股取士的制度,標志著科舉制度開始走向衰敗;(4)清代:增加“童試”;
2.學校淪為科舉附庸;
3.宋代“興文教”政策——(1)重視科舉,重用士人(2)“三次興學”,廣設學校(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4.北宋三次興學——(1)“慶歷興學”:范仲淹在宋仁宗慶歷四年主持①令州縣立學②改革科舉考試內容,去掉帖經和墨義,著重策論和經學③第三,振興太學,將“蘇湖教法”引進太學;(2)“熙寧興學”: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寧年間主持①改革太學,創(chuàng)立“三舍法”②擴建和整頓地方官學③恢復與創(chuàng)立武學、律學、醫(yī)學等專門學校;④編撰《三經新義》作為統(tǒng)一教材;(3)“崇寧興學”:蔡京在宋徽宗崇寧年間主持①全國普遍設立地方學校②建立縣、州、太學三級相聯系的學制系統(tǒng)③擴建太學④恢復設立醫(yī)學,創(chuàng)立算學、書學、畫學(中國古代唯一舉辦過的專門的美術學院)等?茖W!
5罷科舉,改由學校取士; 5.“三舍法”;
6.“蘇湖教法”——胡璦創(chuàng)立,主張“明體達用”,分為經義齋和治事齋,是界教育史上是最早的分科教學和學科的必修、選修制度;
7.“積分法”——元代實施,事實上是三舍法的補充;
8.“六等黜陟法”——清代在州、府、縣內實施;
9.“監(jiān)生歷事” ——明初國子監(jiān)實行,可視為實習制度;
10.社學 ——起源于元朝,明朝使之完善,一種鄉(xiāng)鎮(zhèn)最基層的、以民間子弟為教育對象的地方官學;
11.書院的發(fā)展 —— (1)書院的萌芽:始于唐代,宋以后書院教育興起最主要的原因為①官學低迷不振②私人講學的傳統(tǒng)源遠流長○3佛教禪林講學制度的影響○4印刷術的應用使書籍變得極為便利;(2)書院的發(fā)展:①宋代,作為一種教育制度已確立,促進了理學思想的發(fā)展,以顯示出官學化的趨勢;南宋四大書院(岳麓、白鹿洞、象山、麗澤書院);②元代,政府對書院教育的控制增強,已經逐漸接近官學,理學思想的影響加強;③明代:書院講會制度的確立④清代,書院教育的嚴重官學化;(3)《白鹿洞書院揭示》及其歷史意義:書院教育發(fā)展史上一個系統(tǒng)化的綱領性學規(guī)。內容為①“五教之目”(“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倫)②“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③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改過遷善”)④處世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⑤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4)東林書院與書院講會:顧憲成以《白鹿洞書院揭示》為范本制定《東林會約》。東林書院的將會制度是明朝講會制度中的典范,其特點為①推崇程朱理學,反對陸王心學②諷議朝廷,裁量人物③容納各種實學;東林不僅是教學和學術研究中心,還是政治輿論的策源地和政治活動中心;(5)詁經精舍和學海堂:清朝后期阮元先后辦于杭州西湖和廣州越秀山,其宗旨是追求漢代考據學說。其特點為①重品學輕功名,不習科舉應試之學,而以名物訓詁、辯白考訂為業(yè)②對教師各用其長,對學生因材施教③教學和研究相結合;(6)書院教育的特點:①教學與研究相結合②實行講會制度,提倡百家爭鳴③教學上實行門戶開放④學習以個人鉆研為主⑤師生關系融洽;(7)書院產生的意義:書院的產生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書院擴大了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類型,起到了彌補官學不足的作用,書院提倡自由講學,注重討論,學述風氣濃厚,開辟了新的學風,成為推動教育和學術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另外在辦學管理領域也創(chuàng)造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
12.私塾與蒙學教材——(1)私塾的發(fā)展與種類:西周稱“小學”,兩漢前稱“書館”,魏晉南北朝和隋唐稱“家學”和“蒙館”,宋元明清有“私塾”、“社學”,宋元時期是我國蒙學發(fā)展的重要階段;種類包括①義塾②專館③散館;(2)蒙學教材的發(fā)展、種類和特點:最早見載的為西周時代的《史擒篇》,《蒼頗篇》是秦代蒙學識字讀本,漢代有《急就篇》(史游)種類包括①識字教學教材②倫理道德教材③歷史教學教材④詩歌教學教材⑤綜合知識教學教材;最有影響力的教材有《百家姓》、《千字文》(作者為南北朝梁朝的周嗣興)、《三字經》等;其特點為①符合初步識字階段的要求②教材編寫與兒童的日常生經驗相聯系③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興趣,用字押韻④在進行識字教育的同時進行一定的知識、道德教育;
13.朱熹的教育思想——(1)《四書章句集注》:包括《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和《孟子集注》;(2)“明天理,滅人欲”與教育作用:將人性分為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教育的作用在于“變化氣質”;(3)論“大學”和“小學”教育(小學“教以事”,大學“教以理”):①朱子特別重視小學教育,認為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從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上分析了小學教育的必要性;小學的學習內容是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訓練和基本知識技能的學習,小學的教育方法要盡可能具體明確,教法要盡量生動②大學主要是以個人讀書鉆研為主,其任務就是以小學學習的知識技能為基礎去推測未知的事物,培養(yǎng)學生分析任務和解決任務的能力,即“讀書窮理”,學習方法主要靠自覺;大學的教材主要是《四書》和《五經》;(4)“朱子讀書法”: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
14.王守仁的教育思想——(1)教育作用為“致良知”,教育目的為“明人倫”;(2)“隨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的教育原則:體現在個體身上就是循序漸進,體現在不同個體之間即因材施教(3)教學內容:“《六經》皆史”;凡利于“求其心”者均可為教育內容;(4)論兒童教育:①對封建傳統(tǒng)兒童教育進行猛烈的抨擊②教育應遵循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③兒童教育的內容應為歌詩、習禮和讀書;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chuàng)"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30
2017.06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1.概念:廣義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
30
2017.06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教育制度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與組織的......
30
2017.06
暑期黃金備考期就要來臨,對于考研er來說,報班還是不報班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話題......
30
2017.06
中國科教評價網對394個學術型專業(yè)(含46個自設專業(yè))高校進行排名,考研的同學可以作為自己2018考研......
30
2017.06
畢業(yè)季的當下,“要不要考研”成為很多在校大學生逃不掉的話題! 榱肆私2018年在......
30
2017.06
五、教育目的、培養(yǎng)目標 (一)教育目的概論——1.含義:指整個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