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醫(yī)護理:大腸癌中醫(yī)病因病機
來源:網絡發(fā)布時間:2010-04-07
1.中國中醫(yī)學
中醫(yī)學雖沒有大腸癌一名,但在2000多年前就已初步認識了大腸癌的病因病機,此后歷代醫(yī)學從不同側面對本病的認識和治法作了進一步的探索和補充,至明清時,中醫(yī)學對此病的認識更趨全面。如明朝張景岳認為“凡脾腎不足產后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景岳全書·積聚》)。又如清朝王肯堂則言“又有生平性情暴急,縱食膏粱,或兼補術,蘊毒結于臟腑,火熱流注肛門,結而為腫。”(《外科正宗·臟毒論》),從情志、飲食等方面闡明了大腸癌的成因。
綜合諸醫(yī)家的論述,一致認為本病的發(fā)生多因飲食不節(jié),憂思抑郁,久瀉久痢,勞倦體虛,感受外邪,濕毒蘊結等因素引起。此等因素致脾胃受損,水谷精微不能運化輸布,以致濕濁內生。加之五臟虛衰(尤以脾腎虛弱為主),正氣不足,易受外邪,邪毒滯腸道,日久積聚成塊,腫塊阻塞腸道,排便艱難或糞便變細變形;濕毒久蘊,化熱灼傷血絡,則見便血;熱毒熾盛,肉腐絡傷,則便下膿血,或如魚胨狀,惡臭難聞;久瀉久痢,腎陽不足,不能溫運脾陽,從致脾腎陽虛。久病累及肝腎,精血虧虛,出現肝腎陰虛,終至神離氣脫,陰陽離決。
2.中國蒙醫(yī)學
在肝臟未運化之精華所產生惡血流往于大腸而滯留于某一薄弱處,再與赫依相混,進而由赫依,血熱致使大腸受損所致。故其性質屬聚合性慢性病。本病大多為大腸擴散熱型,當病熱加重,則血熱元盛而轉化為大腸滲出型包如病,進而在此基礎上久聚凝結成為大腸血痞。
3.中國朝醫(yī)學
在癌形成之前已患其他腸病,久而久之以手陽明經和足陽明經結至而逐漸癌變。腸癌不是突發(fā),而是因火氣招來的腸熱,誘發(fā)長期炎癥,不及時治療就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