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全國1998年統(tǒng)一考試語文試卷 (1)
2008-12-30 13:25:42 來源:
閱讀梁啟超《論毅力)最后一段,回答37題.
孔子日:“譬如為山,未成一贅,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jìn),吾往也.”孟子曰:“有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成敗之?dāng)?shù),視此而已.
37.作者引用孔孟名言是要說明什么觀點(diǎn)?孔孟的話運(yùn)用了哪兩種論證方法?
閱讀白居易《杜陵臾》全詩,回答38、39題.
①杜陵史,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余.
三月無雨旱風(fēng)起,麥苗不秀多黃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②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征求考課.
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
③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
④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惻隱知人弊.
白麻紙上書德音,京幾盡放今年稅.
昨日里胥方到門,手持尺碟榜鄉(xiāng)村.
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兔恩.
38.全詩分為①②③④四層,請概括出每層大意.
39.這首詩的人稱有什么變化?這種變化的作用是什么?
閱讀契河夫(苦惱》的結(jié)尾部分,回答40題、41題.
姚納沉默一忽兒,接著說:
“是這么回事,小母馬……庫司瑪·姚尼奇下世了……他跟我說了再會……他一下子就無緣無故死了……哪,打個(gè)比方,你生了個(gè)小息子,你就是那小息子的親媽了……突然間,比方說,那小息子跟你告別,死了……你不是要傷心嗎?……”小母馬嚼著干草,聽著,聞聞主人的手……
姚納講得有了勁,就把心里的話統(tǒng)統(tǒng)講給它聽了……
40.馬車夫姚納為什么要向小母馬訴說內(nèi)心的苦惱?這反映了當(dāng)時(shí)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shí)?
41.在這篇小說中對小母馬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七、作文40分
要求:A:必須寫成議論文.
B:不能少于800字.
C:字跡工整,卷面整潔.
42.題目:一本好書給我的啟示
1998年成人高等學(xué)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
大學(xué)語文試卷(專升本)參考答案
評卷說明:本試卷為100分制,考生分?jǐn)?shù)按“參考答案及評分標(biāo)準(zhǔn)”評閱后,將各大題得分及卷面總分填入表中相應(yīng)各欄.此卷面總分即為師范類考生該科成績.非師范類考生的成績須轉(zhuǎn)換為150分制,即用卷面總分乘以1.5,并將轉(zhuǎn)換后的分?jǐn)?shù)(0.5分按:分計(jì))填入非師范類考生分?jǐn)?shù)欄,作為非師范類考生該科成績.
一、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12分.
1.B 2.B 3.C 4.C 5.B 6.A
7.D 8.C 9.A 10.A 11.D 12.B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5分.
13.環(huán)境 14.頷聯(lián)
15.長使英雄淚滿襟 16.愁云慘淡萬里凝“
17.沙頭空照征人骨
三、詞語解釋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18.勝:盡;完 19.懲:悔改
20.詣:到;往 21.牧:管理;統(tǒng)治
22.通知:通曉;理解 23.幾:接近;將近
24.善:多 25.扣:敲擊;拍打
26.問:探訪 27.自詡:自己說好;自我夸耀
四、翻譯題:每小題1分,共5分.
28.君將若之何:您將對它怎么辦?
29.何乃故也:何況是過去的(將軍)呢?
30.故不我若也:所以不如我(比不上我).
31.恥匹夫匹婦不被其澤:認(rèn)為百姓沒有受到自己的恩澤是可恥的.
32.侶魚蝦而友糜鹿:與魚蝦作伴,和糜鹿交朋友.
五、簡答題:每小題2分,共8分.
33.燈光.(1分)
照壁上“長宜子孫”四個(gè)字(只答“長宜子孫”也算對).(1分)
34.孟軻(或“孟子”)與梁惠王.(1分)
“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只答“民不加多”也算對).(1分)
35.“咱們的中國”.(1分)
民眾革命(只答“革命”也算對).(1分)
36.比興.(1分)
對愛情的堅(jiān)貞不渝.(1分)
六、分析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37.說明成敗的關(guān)鍵在于有無毅力.(2分)
類比法.對比法.(2分)
38.第一層:寫天災(zāi)之重(或“天災(zāi)”);(1分)
第二層:寫人禍之烈(或“人禍”);(1分)
第三層:直接控訴官吏豺狼般的行徑;(l分)
第四層:諷刺皇恩的虛偽.(1分)
39.前兩層用第三人稱,第三層轉(zhuǎn)為第一人稱直接控訴,第四層又回到第三人稱.(2分)其作用是增強(qiáng)批判的力度,體現(xiàn)作者對農(nóng)民的深切同情.(2分)
40.因?yàn)橐{無處訴說喪子之痛.(2分)
它反映了社會下層小人物悲慘無援的處境;(1分)
反映了當(dāng)時(shí)社會的黑暗和人與